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City Festival 2010 Opening

1月14日乙城節2010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於藝穗會Roof Garden 成功開幕。當晚雖然天氣寒冷,但在晴朗的夜空下品賞暖暖的紅酒卻讓賓客倍感窩心。


藝穗會 藝術總監 Benny Chia 為乙城節2010 致開幕詞


Ken Kwok & Michael Lin 為開幕表演“踢躂吧”
22&29Jan,他們將再度於藝穗會演出


Elaine Liu & Warren Wills 為開幕表演


Gavin McDougall, Carin van Driel, Stacey Rodda & Philip Soden


Catharine Leung ,Catherine Lau & friends


Benny Chia ,Robert OBrien & Leung ChiWo


Benny Chia & Angus Forsyth


Arlene,Simon MillerJones & Catherine Lau


Linda Yip& Andy Baines


Leung ChiWo,Wailee Chow & Cecilia Wong


Jacqueline Wong & Michael & Anne Coyne


Jacqueline Wong & Eddie Lui


Godfrey Ip & P Ajithakumar & Catherine Lau


Rubeun M,Phil Whelan & friends


Mike & Jessica Ingham & Catherine Lau


Mary Chan & friend


Martine Beale & Catherine Lau


Warren Wills ,Philip Soden & Gavin McDougall


Movana & Simon


Claire,Janice &Monie


Ice & Melody


馬仔,Yvonne & Kathy 為開幕準備


Bay 在裝飾會場




藝穗會+藝術館聯手打響乙城節2010首炮!

1月9日乙城節2010首個節目-講座:嶺南文化究竟系乜東東?在香港藝術館 演講廳 舉行。是次活動是藝穗會與藝術館的首次合作,並成功打響了乙城節的第一炮!
當天出席嘅講者有來自 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 副院長 王受之教授、廣州藝術博物院 副院長 陳瀅女士、香港文化博物館 館長(藝術) 劉鳳霞女士、香港藝術館 館長(中國書畫)司徒元傑先生。我們更有幸地邀請到 香港藝術館 總館長 鄧海超先生 擔任主持人。



左至右: 陳瀅、 司徒元傑、 王受之、 鄧海超、劉鳳霞
有呢d重量級嘅人物坐陣,講座自然生色啦!如果你個日沒有前來都唔緊要,因為我們已於網上發布當天的音頻,現呈獻給大家。
敬請下載:http://www.mediafire.com/?bbknqn5jzln

雖然當日天氣寒冷,但重量級嘅講者加上特別的嘅主題依然阻擋唔住觀眾系假日早起來參與是次活動。在此感謝當天出席的所有嘉賓和聽眾。

左至右: 藝穗會行政經理 劉錦綾、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 王受之、藝穗會藝術總監 謝俊興

1月8日晚,藝穗會設宴迎接遠道而來的嘉賓。左至右:陳燕冰、王受之、劉錦綾、梁麗朗、陳瀅和劉鳳霞

嶺南文化究竟係乜東東?--從繪畫、歷史、建築、設計文化講起

港粵之間存在千絲萬縷關系,究其根本,嶺南文化是源頭之一。撇開西方影響不論,香港文化可以在哪里紮根? 嶺南文化長期被標簽化、空泛化,但究竟什麼是嶺南文化?嶺南畫派作為其的精髓部分,對近當代國畫之風格演變,南方建築、設計美學等,均產生重要影響。本次藉著對嶺南畫派的溯源,亦是對嶺南文化的追溯。講者將分別從視覺藝術、藝術史、設計學、建築學等角度,古今結合分析嶺南畫派的內涵、外延,並試圖綜合地描繪出專屬於嶺南文化的宏觀景象和精神氣質。是次講座將作為乙城節「焦點城市之照亮廣州」的系列活動之一。

講者

王受之先生 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

王氏為美國洛杉磯帕薩迪納「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理論系終身教授,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高等藝術設計院校的客座教授和國內多家房地產公司顧問及設計總監。研究範圍包括建築、工業產品、平面、時裝、汽車、城市規劃、插圖、現當代藝術、娛樂等方面的史論。其著作多為兩岸三地高等院校的設計專業教科書或主要參考書。


陳瀅女士 廣州藝術博物院副院長、研究員
陳氏曾策劃、主持博物館的數百個陳列展覽和十多場學術研討會,主編博物館的專業圖書四十多本,有美術史研究的著述160萬字,編寫《嶺南花鳥畫流變:1368-1949》、《花到嶺南無月令——居巢居廉及其鄉土繪畫》等多本專著。個人專著先後三次獲得廣東省、廣州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劉鳳霞女士 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藝術)
劉氏任職文博機構多年,包括香港藝術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藝術推廣辦事處、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化事務部,現職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藝術),亦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候選人,研究範圍為十七至十九世紀西方眼中的中國圖像與中西文化交流的關係。


司徒元傑先生 香港藝術館館長
司徒氏畢業於英國華威大學,並獲藝術教育學士。繼獲香港大學哲學碩士(中國藝術史)及澳洲悉尼大學博物館管理深造文憑。司徒先生於1986年加入香港藝術館,現為該館專責管理虛白齋收藏及中國書畫部門的館長。

鄧民亮先生 香港藝術館一級助理館長(中國書畫)(由于當天鄧先生有事沒能出席)
鄧氏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6年獲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中國藝術史),並於2002年完成澳洲悉尼大學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合辦之博物館管理深造文憑課程。現職香港藝術館一級助理館長(中國書畫),同時為香港博物館館長協會幹事。


主持人
鄧海超先生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

鄧氏現為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客席教授,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課程委員會委員及客席教授。為日本福岡市藝術獎提名人。曾負責籌建警隊博物館;專業為博物館管理,中國書畫及香港藝術,策劃多個中國藝術和香港藝術的大展;常於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和擔任國際藝術比賽的評審等。


溫馨提示:錄音分段

上半場
第一段(00:00-03:21):藝穗會藝術總監 謝俊興 致詞
第二段(03:21-15:36):主持人 鄧海超 介紹講座內容及各位講者
第三段(15:58-45:13):廣州藝術博物院 副院長 陳瀅女士 演講
第四段(45:20-46:08): 主持人
第五段(46:27-01:29:20):香港藝術館 館長(中國書畫)司徒元傑先生 演講
第六段(01:29:30-01:30:58):主持人
下半場
第七段(01:44:04-01:44:35):主持人
第八段(01:44:36-02:30:26):香港文化博物館 館長(藝術) 劉鳳霞女士 演講
第九段(02:30:26-02:31:00):主持人
第十段(02:31:08-02:47:55):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 副院長 王受之教授 演講
第十一段(02:47:57-03:10:24):問答時間 講座結束

想了解更多乙城節2010的節目,請登陸:http://www.hkfringeclub.com/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City Festival 2010

回到本源
與謝俊興對話In Conversation with Benny Chia
梁﹕梁麗朗;謝﹕藝穗會總監謝俊興

梁:乙城節的定位為都市文化藝術節,今年第十二年了。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都市文化節?

謝:對於一個藝術節來說,「都市文化」至今仍是比較新的主題;對城市人來說,更是一個歷久常新的命題。藝穗節在97回歸後正式改名為乙城節,根本初衷就是想探討香港在過渡時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當時已經將「焦點城市」(Spotlight City) 定為乙城節的核心節目之一,藉此更多瞭解其他城市的文化、別人的經驗、別的城市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城市污染、文化傳統與歷史包袱等,為香港的後殖民時代的城市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到了今天,香港更加需要討論都市文化和城市發展的方向。這兩年全球大環境對香港的衝擊,不止於社會經濟層面,還引發我們重新去反思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西方文明一向重視的自由經濟、laissez-faire等價值觀,當發展到了一定階段,與人性產生許多衝突,如人的貪念、短視等。大家開始去思考這些主義的可靠性,這是金融風暴對香港文化的衝擊。香港在後殖民時代,一些以往的價值觀受到挑戰,很正常的事,這都是在一個開放的社會裏會遇到的。關鍵是我們是否有意識地,去討論它。乙城節就是這麼一個平台。

梁:乙城節很關注其他城市的發展經驗,今年的「焦點城市」為什麼會選擇廣州?

謝:我們今年「焦點城市之照亮廣州」有個展覽,主題叫「行路上省城」(和廣州扉藝廊、香港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合辦)。「行路上省城」是老香港人好熟悉的講法,省城是指廣州、廣東一帶。以往戰時社會動亂,香港人遇到什麼自然或人為的災害,比如日本人的佔領,香港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回到省城去,回到一個簡單、受保護的環境。這說明瞭歷史上香港和廣州兩個城市之間的緊密聯繫。但同樣的說法,放在今天的背景下,事實就不那麼簡單。現在當香港人回到故鄉時,發現那裏已經發生日新月異的巨變,已經不那麼瞭解「省城」,甚至有很陌生的感覺——這正是乙城節「照亮廣州」的初衷,我們需要re-visit一些同屬於兩個城市文化的共同的根,比如嶺南文化。嶺南文化這個概念被說溜了嘴,但真正代表了一種怎樣的精神,卻沒有太多人去追問。我們正是希望通過一系列的展覽、講座,進行溯源、究竟還原。

歷史上,香港與不少大陸城市有著很深的淵源,比如上海,但要說最深厚的,還是廣州。乙城節此前曾連續舉辦了兩屆活動叫「創意中國」,期間我們也瞭解過一些北方城市,但最後發現,需要聚焦的第一個城市,非廣州不可。香港與廣州的聯繫體現在僑民文化、語言、飲食等,更接近於血緣的關係。尤其是兩地擁有共同的語言,早期港英政府時代,中文長期被邊緣化,70年代中文合法化後,香港本土粵語文化迅速發展,粵語亦成為了將香港與廣州兩個城市緊密聯繫起來的最重要的紐帶。藝穗會對粵語文化的探討,乙城節之後還會繼續做下去。

梁:今年乙城節的主題是什麼?

謝:Reconnect with the source,回到本源。包括重新反思被普遍接受的西方的價值觀,和重新認識香港文化的根,它們共同帶出了今年乙城節的主題。這也是今年我們最希望討論的問題。

梁:除了與廣州的互動,海外交流方面有什麼活動?

謝:今年我們特別推動海外與本地藝術家同台演出。比如澳洲音樂家Warren Wills,他的背景很國際性,本身是猶太裔人,又是長期活躍於倫敦西區的作曲家、鋼琴家。他每次來香港,都會留意發掘當地藝術家。在乙城節期間,他將分別與四位不同風格的香港音樂家同台演出,整個創作過程非常有意思。另外,我們會繼續鞏固與海外夥伴的合作關係。2006年乙城節的「焦點城市」是新加坡,之後與那邊一直保持著很好的交流和聯繫,新加坡的The Arts House將帶來一連串以南亞民族為題的原創戲,今次在香港首演是《Salusuah》。此外我們與澳洲的交流,自80年代開始就沒有停止過,今年從表演藝術到共同舉辦論壇,討論如西九藝術區的可塑性,從概念到實踐之間會遇到的問題。

梁:今年的節目單上,有一些乙城節的熟面孔,比如Bare Stage Project (BSP)和Big Bang Fest,為什麼它們會在乙城節上重現?

謝:這兩個項目都是藝穗會長期以來致力於推廣的,採取持續發展的模式,同時注入一些新元素,保持節目的新鮮感。比如「舞都得」 (BSP),就是強調舞蹈回到根本,沒有舞台和道具的裝飾,純粹是肢體動作與空間、音樂的結合。在音樂的選擇上,特別花了些心思,每年我們都會在社會上邀請不同界別的人,每人甄選一首歌曲,作為編舞的音樂。比如今年選歌的20位,都是年輕的社會人士,包括在讀學生,我們希望藉此引起年輕人對舞蹈的興趣,從中體會音樂與舞蹈的結合。另外,我們每年都會吸納新的producer、dancer、導師,為這個項目不斷輸入新血液。畢業於APA的Elaine Kwok,從去年的舞者到今年的producer,就是通過「舞都得」計劃獲得多樣嘗試的機會。藝穗會一直很關注本地藝術的可持續發展,並提供平台培育新秀,乙城節也配合此策略,藉著這個節去展示他們的才能。

至於Big Bang Fest,其製作人廣濱尊久,多年來一直專注於發展搖擺爵士樂,他組成的Saturday Night Jazz Orchestra一直扎根於藝穗會。去年乙城節時在大會堂的演出反應非常好,我們今年融入新元素,加入Swing Dance,來自蒙特利爾、新加坡、首爾、蒙彼利埃的六位舞者,與4隊港產搖滾樂隊同台演出。除了在大會堂外,還會有一場大型戶外表演。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灿烂午后,和艺穗会Benny相会在上海-轉載“Steven 之家”


天,从头顶的湛蓝到远际的亮白;空气,透明无杂质;秋风,凉习习。这是个看什么都高兴的下午。

在Ice的安排下,我和传说中的香港艺穗会总监Benny谢俊兴见面了。

我相信缘分,几天前在香港的荷里活大道闲逛,偶然走进了艺穗会,认识了热情的Ice,又听她说Benny要来上海,于是,我随手把日期记在了本子里。一切都那么顺利成章。

我很想和Benny探讨发现艺术和经营艺术,想向他讨教电影方面的事宜,想了解香港当代艺术的现状和香港人如何在这局促的空间里生存,想问问他这么多年坚持下来是否会对艺术“审美疲劳”。

只是时间短暂,加上Benny说话的速度如同这个明媚午后般悠闲,所以,很多话题还有待我再赴香港与其探讨。姑且,这就是我们的第一面。

不过,让我感兴趣的是,他提到当年他创办乙城节的时候,在香港找到的艺术家多半是非职业的,也就是自己还有如教师或设计师的本职在做。


我一直想当然的认为,艺术如果成为职业,反而不纯粹,因为那其中有生计。而那些兼职艺术家更懂得体恤人情冷暖,创作更贴合当下人的心态。或许我不过在给自己兼职做艺术找个借口,抑或我对自己的性格没有信心,全情投入是一定会钻牛角尖的,对身心无益。

所以,我下面的要做的项目就是要召集兼职艺术家来共同完成。而相信艺穗会可以向我们敞开大门。那就把更多的未知放到未来,或上海,或香港。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開平碉樓項目-開平站

今個國慶及中秋,藝穗會為開平市民送上兩出共四場以碉樓故事為創作元素的話劇和Michael Coyne多次走訪碉樓所制作的攝影展。
話劇首次走進碉樓,得到開平廣大市民和學生的熱烈歡迎,更有觀眾從廣州和江門遠道前來觀看,作為主辦單位的藝穗會在此感謝所有支持此次活動的朋友們!



開平碉樓項目-五邑大學站

展覽現場
Michael Coyne 向觀眾介紹他的作品
出席嘉賓合影
講座現場
譚金花
杜國威、謝俊興、張國雄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香港藝穗會籌辦的展覽《碉樓深處》和講座《用藝術活化文化遺產》在得到廣東五邑大學的大力支持下,於9月月22日成功舉辦。

當天眾多師生參與於五邑大學偉倫圖書館舉行的展覽開幕儀式,攝影師Michael Coyne更是得到眾多Fans的鐘愛,訪問不斷,合影不斷;

晚上的講座更是高朋滿座,五邑大學張國雄教授形容:藝穗會藝術總監謝俊興先生的演說就像一杯清幽的綠茶,讓人越品越有滋味;著名編劇杜國威先生的演說卻像一杯濃烈的咖啡,讓人越喝越興奮。

在此感謝China Daily和江門日報的各位媒體朋友!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開平碉樓項目”


藝穗會對歷史重現舞臺的策劃與創作擁有豐富的經驗,從2006年起藝穗會開始關注廣東歷史文化發展,積極尋找香港與廣東歷史文化之間的聯繫和合作機會。2008年藝穗會策劃了第一次的粵港合作項目 --「開平碉樓項目」。「開平碉樓項目」的系列內容,主要包括由著名編劇杜國威及其徒弟趙嘉文擔任藝術指導和8位香港新晉編劇共同參與的文本創作戲劇演出 -- 「碉樓八宗情」;由著名攝影師Michael Cyone的紀實攝影展覽 --「碉樓深處」;由多位粵港兩地文物保育專家主持的文物保育研討會 --「從碉樓到香港文物」。此項目得到開平市政府關注和支援,並派代表出席2009年3月在香港藝穗會舉辦的展覽、演出及研討會;因為項目的成功舉辦,藝穗會將于2009年9-10月期間把「開平碉樓項目」移師至五邑大學及開平舉辦。
是次活動主要包括9月22日于五邑大學舉辦以《用艺术活化文化遗产》為主題的研讨会;《碉樓深處》攝影展覽和10月2-3日在開平赤坎古鎮上演“碉樓趣劇”“立園故事”戲劇。

搜尋此網誌

追蹤者